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若是这些文官能再忍忍,等到朱允炆上位,再这么干,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康熙如此道。
当时,谁也想不到朱棣会起兵。
如果不考虑这个变数,单论朱允炆的话,恐怕面对文官集团的试探,还真的可能会默认下去。
届时,天下就真的落到这些文官的手上了。
其实在朱允炆的任上,就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
只不过有之前朱元璋的操作在,外加上朱棣的及时起兵,才没有任由文官进一步发展下去。
......
画面继续。
【这次的“南北榜案”,也对明朝的科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约过去了二十多年后,明朝科举正式开始分地取士,分为北、中、南三卷,分别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地区之间的平衡,增强了明朝的向心力。】
【不过这也使得老乡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榜的考生拉帮结派,成为常态。】
【明末的党争,像“齐党”、“楚党”、“浙党”等等,都是脱胎于这个“分榜”制度。】
【他们与以江南文官为代表的“东林党”,展开了激烈的党争,加速了明朝灭亡的速度。】
【当然,要是朱元璋不大杀特杀,那恐怕等朱元璋一死,东林党就会上位。】
【所以,朱元璋此举,无疑是在给明朝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避免了提前出现党争的情况。】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分地取士?”
听了这个解决方法,唐太宗李世民先是一愣,随即陷入深思当中。
良久,他才出声称赞道:
“好,这个办法好!”
虽然这个办法是用来压制那个文官集团的,但如今在大唐使用,也十分适用。
前面也提到过,如今大唐录取的大多数都是北方世家的人。
若是采取分地取士,并且将名额稍稍偏向南方的话,那就可以更好地压制北方这些世家门阀了。
另一边,一直想不出办法的房玄龄,也松了一口气。
幸好电台给出了方案,不然让他来想,恐怕要费不少的脑细胞。
而且如果“分地取士”这个方案,是由他提出来的话,那恐怕他会得罪不少世家的人。
现在电台提出来,为了不泄密,背锅的是李世民。
相比于这两个人愉快轻松的心情,现场的另外一个人,感觉就不是很美好了。
这人正是长孙无忌。
虽然电台中间,有短暂时间为世家门阀辩解过,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谈如何削弱世家门阀。
有考虑过,他这个现场唯一一个世家之人的感受吗?
而且,他还不敢向外说。
毕竟像电台这种,对古人极为抽象的东西,很难进行解释,并且说了,也没有多少人会信。
不会像“玄武门之变”那样,爆炸性传播。
而一旦发现有泄密的迹象,李世民也很容易追查泄密之人。
其实泄密已经发生了,不过没有人信,反而被人当成笑谈,被李世民的探子发现了。
随即进行了调查,揪出了最初泄密的人了。
现在那个人,应该睁眼了。
嗯,新生儿一般七天内睁眼。
最终,长孙无忌也只能在心里暗叹了一口气,自我安慰道:
『反正,后面世家门阀肯定是没了,纠结这么多,也没用!』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东汉的戚宦之争,唐朝的牛李党争,都大大加速了皇朝的灭亡啊!”
赵匡胤如此感叹道。
这两次党争,不能说是皇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但至少是强大的推手。
没有这两次党争,东汉和唐朝的寿命,好歹会更长一些。
“该如何控制这样的党争呢?”
赵匡胤不由思考起来这个问题。
有人的地方,党争就避免不了。
所以赵匡胤没有奢求避免党争,只希望将党争的力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看来还是咱杀少了,才能给你们党争的机会!”
朱元璋怒道。
江南文官的势力很大,这些年来,他也打击过许多次。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乱臣贼子还挺顽固的,时隔几百年的时间,竟然还能恢复过来,进行党争。
作为一位皇帝,他自是不希望党争的发生,因为除了白白内耗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并且会出现大的党争,也侧面说明皇权的空缺。
不然,他们用着争么?直接听皇帝的旨意就够了。
而皇权为什么会空缺?
朱元璋猜测很有可能,像南宋中后期那样,皇帝被“架空”了
这样一来,就更加剧了他的杀心。
当然,也有可能像北宋新旧党争一样,拥有一个像宋徽宗那样抽象的皇帝。
但朱元璋并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后代也会那么抽象,所以暂时回避了这一可能。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明朝的党争,归根到底,还是皇帝太懒啊!”
康熙如此评价道。
胡惟庸是明朝初年的宰相,由于其政见屡次与朱元璋发生冲突,并且私下还准备造反,让朱元璋感到了威胁。
于是朱元璋想办法除掉了胡惟庸及其同党,这就是“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
在这件案发生之后,朱元璋综观历史,发现历朝历代的相权,确实对皇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正所谓: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于是,朱元璋索性废除了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这样一来,胡惟庸也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实话实说,废宰相确实没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权确实越来越大,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但问题是废除宰相之后,一切决策都得皇帝来制定,哪怕强如朱元璋,也应付不过来。
毕竟,宰相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其专业能力还是有的。
所以,最后明朝不得不设立了内阁。
由内阁成员收集大臣的奏章,根据这些奏章,草拟意见,最后送给皇帝“批红”。
与宰相的区别是,宰相还是有自主决策权的,只是一些大事,才需要上报皇帝。
而内阁成员相当于顾问,只能提意见,最后还得皇帝授权。
这样一来,就给皇帝省了许多事,不需要一个个看奏章了,最后批改内阁的意见就行了。
但可惜的是,明朝后面的皇帝都比较懒,连“批红”不想批。
于是,批红权最后被交给了司礼监的宦官,由他们代为批。
这样一来,内阁的文官与司礼监的宦官,就开始有了党争。
当然,这一切还是掌控在皇帝的手上。
就比如天启时期,皇帝十分不信任内阁,其权势就大大降低了,于是才有了宦官魏忠贤作威作福的场景。
而天启皇帝一死,魏忠贤也就迎来了末日。
所以,假如明朝皇帝足够勤政的话,是很难出现大的党争。
就好比,如今的大清,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并没有设宰相。
为何现在没有大的党争?还不是因为他康熙足够勤政吗?
当然,他也清楚不能指望后面的皇帝都像他这样勤政,必须想办法避免明朝的情况。
为此,他增设了南书房,在这里处理政事,从而分化了内阁的权力,做到了进一步集权。
......
画面继续。
【不过后面的科举,逐渐走上了歪路。】
【或者说,科举会走上这条歪路,也是必然的结果。】
【前面也提到过,科举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
【它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了士人,由士人管理皇权无法顾及的基层,巩固封建统治。】
【那么该如何保证这些士人,足够忠心呢?】
【很简单,统一思想。】
【所以,宋朝经过王安石变法之后,杂科都没有了,只剩下主要的科目了。】
【而到了明清,更是直接采取八股取士。】
【考题都是来自于四书五经,并且格式都是八股文。】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科举的公平,毕竟四书五经,几乎人人都可以买到。】
【但同样地,它禁锢了思想。】
【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去研读《论语》、《诗经》、《尚书》等四书五经的内容,很少人会去深入学习其它科目。】
【这样做,无疑是统一了士人的思想,使得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保证了士人的忠心。】
【但这么一来,很多“无用的学问”,就开始失传了。】
【就比如,像唐宋的一些数学问题,到明清时期,竟无人看得懂了。】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气抖冷!
听着电台,李斯只有这样一个感受。
唐朝的科举,好歹还有明法啥的。
这个明清的科举,倒好了,直接把考试范围局限在了四书五经里面。
而《论语》、《诗经》、《尚书》,这分明都是儒家的内容啊!
这分明想把其它诸子百家的学说,给赶尽杀绝啊!
岂有此理!
而这个时候,秦始皇嬴政也不由冷笑道:
“呵呵,这不比焚书坑儒狠多了?”
焚书坑儒,顶多是收缴书籍罢了。
若是普通人家中藏书,只要他不满世界乱传,秦兵也不会进他家中收缴。
这些人,依旧可以私下地看这些书。
而八股取士,看似客客气气的,没有书籍被毁,但实际上是赤裸裸地在毁书。
为了出人头地,无数人都会紧盯着这四书五经,及其相关的书籍。
至于其它书籍的话,想来会基本沦为废书,蒙上厚厚的灰尘。
直到某一时刻,彻底被人当作垃圾,清理掉。
或许除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书,比如小说之类的,其它需要动脑子的书,都很大概率会面临这一命运。
就如同电台所说的一样,算学这种有些高深的学问,都没有人看得懂了。
这样的手段,比起焚书坑儒,可要狠多了。
而且也更为高明,到头来,既达到了目的,收获的又都是美名,比起“推恩令”这等阳谋,也不遑多让了。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都是啥啊?路走窄了!”
刘邦摇了摇头道。
他不否认,一些儒生治国理政的能力很强,但没有必要只招儒生啊!
都是某个学派的人,那很难做到兼听则明,很容易让国家一条路走到黑啊!
秦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沿着法家的路子,一条路走到了黑,想拉都拉不回来。
所以,他刘邦就是吸取这个教训。
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是再怎么不喜欢儒生,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同时也会结合其它学派的意见,最后形成一个比较靠谱的解决方案。
至于不同学派的人,会有冲突,这难道不是十分正常的事吗?
就算全是儒生,像那明朝,不是照样有党争吗?
有什么区别吗?
只要存在利益纠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还是要看,如何将冲突强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这样真的能换来忠心么?”
唐太宗李世民喃喃自语道。
不可否认,他知道统一思想的重要性,知道要让世人认可他这个皇帝,认可这个朝廷。
正面例子像汉朝,哪怕到了三国,依旧有人在想着复兴汉室。
而反面例子的话,隋朝就十分典型。
由于隋炀帝的乱搞,世人都不认可隋朝了,所以隋亡得是那么快。
这一切,都说明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
但仅仅只是需要统一忠君的思想,真的需要统一所有的思想吗?
像明清那样,把除了儒家以外的,大部分学科,都给舍弃掉,真的有必要吗?
对于这个问题,李世民十分疑惑。
再说一些学科,如算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对忠君的思想,似乎也产生不了负面影响啊!
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没有必要舍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