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内,李昭慵懒地斜倚在椅榻之上,姿态闲适。
下方沈宁、杨智二人,恭敬的站在一侧。
“刘康这厮,还是没有南下的打算吗?” 李昭开口问道。
“禀陛下,枢密院尚未收到此类消息。”沈宁微微躬身,低声回应道。
顿了顿,他接着道:“自攻克平壤后,赵军始终没有向开京方面用兵。臣等以为,其一,赵军根基未稳,当地动乱频生;其二,刘康忌惮南下之后,潘有霖会率大军渡过鸭绿江,因而不敢妄动。”
沈宁说的这些,基本都摆在了明面上,李昭并不觉得意外。
真正让他感到无语的,是高丽军队形同废柴般的表现。
昭武七年初的时候,在秦军的强大威压之下,刘康被迫率军踏入高丽境内。
尽管兵力不是很多,赵军却依旧屡战屡胜。
之后更是长驱直入,一举攻破平壤城。
国王王洵仓皇逃往开京。
他在拼命加固城池的同时,也不断地派大臣携大批财物前往洛阳,一个劲的请求秦军尽快出兵相助。
李昭暗暗吐槽:到底是赵军过于强悍,还是高丽太过无能;明明是在本土作战,武器装备也不算太差,怎么会搞成这副鬼样子?
似乎知道皇帝在想些什么,沈宁沉声道:“刘康本就善于用兵,身边又不乏良将,如陈渭清、高和、刘熙等人;赵军老营中的士卒,多是来自淮南或中原,他们久经沙场,悍不畏死。”
李昭微微颔首。
刘康出身底层农户,年少时没有读书的机会,识字寥寥。
但作为一军统帅,他确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
战败之际,他极少斥责下属;得胜之时,钱粮赏赐更从不吝啬。
若非是麾下有一大帮人忠心耿耿,他又怎能从淮南之地,一路转战到千里之外的高丽。
李昭心头一动,好奇地问道:“刘康今年多大岁数了?身体如何?”
杨智回道:“据臣所知,此人四十有二,身体并无大病,只是因连年奔波,头上添了不少白发,看起来比同龄人显老一些。”
李昭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杨智紧接着又道:“陛下,刘康一直在到处征召青壮,麾下兵力大增;臣担心,若再不尽快将其灭掉,日后会变得麻烦些。”
李昭闻言,只是不紧不慢地拈起一颗葡萄送入口中。
沈宁见状,随即说道:“赵军新增的士卒中,大多是来自高丽或其它蛮族,这些人绝不会为刘康死战;何况,王洵也在不断征召和训练士卒,没那么容易就被灭掉。”
李昭认可沈宁的看法,决定继续按兵不动。
关于日后方略,潘有霖早有上奏。
秦军要么不战,要么当以雷霆万钧之势,水陆大军齐发,一举斩断赵军的脊梁。
而出兵的时机,自然要选在赵军和高丽激战正酣的时候。
李昭忽地看向沈宁,问道:“高丽局势随时有变,辽东的兵马可还够用?”
“辽东各地现有七万余步骑,海上还有水师战船;潘有霖、林溪、魏显等人,均未曾提及增兵一事。”沈宁答道。
李昭稍作思索,说道:“命裴振阳,宋俊二人,再领两万余刀盾兵进驻辽东。”
“是。”沈宁领命。
一旁的杨智闻言,眼睛悄然闪了下。
这已经不是皇帝第一次向辽东增兵了。
去年末的时候,朝廷还给潘有霖送去了一百多门各式火炮。
杨智又不傻,他相信沈宁同样看得出来,皇帝早有吞并高丽之心。
追随皇帝十多年了,他岂会不清楚皇帝的性子。
每当秦军取得大胜,或是攻破敌军重镇。
皇帝虽总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但眸底深处那一抹狂热,是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