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独立混成第四旅团的战斗,已经可以算是基本结束。
只要最后把水泉解决了,就是全歼战,战斗打到现在,各方面的战损统计也上来了,1200:4100。已经超过1:3,这算是非常好的情况了。
现在围住苟延残喘的独立混成第四旅团比全歼独立混成第四旅团更有价值。围绕这个点能做很多事。
...
鬼子总指挥所
冈村宁次很奇怪,片川居然守得住。现在正在指挥所里来回踱步。
“片川省太郎能守住水泉城,原因应该在于...”
“围点打援!!”
冈村宁次认为只有这一个可能,袁飞的目的是在这里玩围点打援,可以借助地形让自己的重兵集团无法全部展开,持续扩大战果。
山西属于平原的地方就是那么几块盆地,其他地方还是以山地为主,袁飞这种打法,整个盆地占住了,中间留了个敌人的关键部分,然后在盆地边上打援。
还是非常恶心的。
周边的一众鬼子军官也是如此认为。
冈村用指挥棍在沙盘上写下两个字,转身就走了。
其他鬼子凑近一看,司令官还是在致敬经典啊。
沙盘上写着两个华夏字。
“鸡肋”
...
太原附近
大规模的交战已经开始,鬼子独立混成第9旅团选择先去打最近最快的晋西北八路。双方在太原城西北40多里外拉开阵势大战一场。
旅长这里的部队起初都没有遇到像样子的抵抗,只是在接近太原之后才遇上了从忻口下来的独立混成第3旅团。
鬼子的援兵,也仅仅只是匆匆从临汾赶上来的20师团,还有新乡机场超远程过来的飞机。
要说冈村宁次如果在城里,那估计甲种师团都得再来几个酒驾,人现在在北平稳坐钓鱼台,个人安全是没问题的。
第3旅团过来的人并不多,就三个满编大队,旅团长亲自带队,不过旅长手上的兵力几乎是他的八倍,一时间占近上峰。
作为绝对主力的程瞎子,已经在旅长面前夸下海口,部队明天早上要在太原城下吃早餐。
鬼子的问题也在这里,明明占据人口最多的盆地、平原,但是部队还是得从本土搞,伪军很难搞起来,搞起来也是给人送装备。
想要在人数上压制鬼子非常容易,所以鬼子的编制很大,其实他的大队编制,严格来说,是营。但是因为人少,往往要一个打三四个,所以往往同级别编制要比别人大很多。
独立混成旅团,这个是学名,听着还是有点意思,但是进行本土化翻译,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保安团。
不过经常被当成主力使用。
因为袁飞连续作战的选择,这秋季大扫荡又演变成一场大规模大区域混战,由鬼子开始攻击晋察冀军区开始,到袁飞出兵水泉一线,再到鬼子调兵围攻,事态激化速度之快,是非常少见的。
战火不止波及整个晋地,应该说整个晋、冀,都在顷刻间乱成一锅粥。
而战况趋于平稳的速度,也比相信中的快,仅仅是第二天。
程瞎子倒是真的让部队在太原城下吃了早餐,不过攻城可就不太顺利了,目前这一片的区域,攻城经验最足的是袁飞的晋东纵队,那是天天打。
不是旅长亲自押阵指挥,程瞎子攻城倒是不太行,连续几波攻击都没什么效果。程瞎子之前去看过袁飞的部队打县城。
程瞎子感觉很容易,无法就是一顿乱轰,只要能进城,基本上就能打下来。
城里的守军,就是昨天的对手
独立混成第3旅团,昨天它没有被打崩,还稳住了阵型,趁着夜色咬了旅长一口,然后进太原城守了起来。
临汾过来的20师团一部,两天内就能投入战斗,届时战斗又会更加激烈不少。前20个师团,水货率仅为5%,其他的个个都能打。
...
放下望远镜,感觉程瞎子攻不上去,旅长也决定加加码。毕竟打成持久战还需要有部队守屁股。
“再调5个团来,老子还真想看看这王八壳子有多硬!”
“李二麻子,去!把程瞎子给我换下来,75团,上,两个炮营给你们掩护!”
李二麻子满脸喜色:”是!旅长!”
看着灰头土脸下来的程瞎子,还真想来上那么一句,什么当年劳资怎么教他打枪,今天就教他怎么打仗!
...
袁飞这里打的没有旅长那边激烈,双方在原地僵持,反复争夺那么几公里的区域,东线几乎没有太多伤亡,袁飞个人感觉,鬼子25师团有点出工不出力。
穿山甲的情报表示,25师团长的前妻和片川旅团长现妻,是一个人,袁飞觉得这个人就是在等着片川阵亡才上强度。
另外一边37师团很卖力,据说孔捷已经一天一夜不睡觉了,袁飞早上刚刚把李云龙独立团调过去补给孔捷。
不过给袁飞的感觉,37师团目的不纯,似乎就不是真的想来打袁飞,别看打的卖力,他不换人,就是一个227联队一直猛攻猛打,另外几个联队只是运动,没有参战。
袁飞也不认为冈村会那么容易人宰,肯定要找个什么办法,找补回来。不过这种老东西算计人,不出招以前什么都看不出来。毕竟人刺客练的都是先给人磕个头再出其不意拔刀,美其名曰,居合。
不过,现在需要的就是这个,袁飞的炮手,大炮都是用汽车拉过来的,已经有60%在阳县集结完毕,到今天晚上,应该能集结全部炮手。
两天之内,两个高炮团都能勉强运转。袁飞也不需要他们多会走位,能瞄准开炮就行,而且还有国军过来的老炮手。
地方!袁飞也选好了。
龙庄村,位于水泉去往娘子关的路上,靠近水泉,这里还有一条桃河。桃河、山脉、铁路都在这里拐一个大大的直角弯。
周边山势非常适合藏兵。
同时一篇报道也很快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