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崇祯今天就不上吊了 > 第一百六十二章 朝鲜苦李倧久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二章 朝鲜苦李倧久矣

第163章 朝鲜苦李倧久矣

“这……自然是愿意。”

李淏略微犹豫,还是将自身的难处说了出来,“现在朝鲜国的大权都掌握在我父王手中,这……恐怕短时间内完成不了。”

“完成不了?”朱由检嗤笑道:“莫非你是来消遣朕的?”

此言一出,吓得李淏与郑知和立刻跪在了地上。

“陛下恕罪!”

郑知和一边叩首,一边解释道:“老国王久病缠身,恐怕坚持不了多少时日了。一旦等老国王去世,世子就能登上王位。到时候就能出兵攻打辽东,以作大明后援。”

李倧这厮还有好几年活头。

等他死了,要么鞑子都饮马长江了,要么自己都已经将其消灭了。

哪等得了这么长的时间啊?

朱由检摇着头说道:“朕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你们还是回去吧。”

李淏闻听此言,脸色顿时一阵煞白。

此时回到朝鲜,世子之位肯定就保不住了。

郑知和心头也是一颤。

现在回去,人头都保不住了。

好在他也是有急智的人,脑筋一转就再次请求道:“大明皇帝陛下,外臣有办法提前这个时间。

现在朝鲜国内人心惶惶,苦国王李倧者不知凡几。

如果世子殿下能够得到大明的支持,回到朝鲜振臂一呼,定然会有无数仁人志士投奔而来。

等世子殿下继位之后,必定唯大明马首是瞻。”

听着郑知和的分析,朱由检也不由地思索起来。

扶持李淏继位,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就算是朝鲜的士兵再不堪用,至少也能牵扯鞑子的精力,减轻山东等地的压力。

现在鞑子攻势如潮,但却还没有用尽全力。

首先是两黄旗的大部人马还在关外,没有动用。

其次,漠南蒙古有十六部也支持鞑子,其总兵力约有十万人。

算下来,鞑子的后备兵力,至少还有十五万大军。

“大明皇帝陛下,小臣若是能继位朝鲜国王,必定会唯大明马首是瞻。”瞧着一直在思索的朱由检,李淏在郑知和的暗示下,再次保证道。

“你们需要什么支持?”朱由检心里想着,要是付出的成本比较低,支持他们一番也是无妨。

李淏略微思量,咬着牙说道:“若是有三万大军……”

他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史可法打断了,“莫说是三万大军,现在就算是一万人马,我大明也抽不出来。”

现在的兵力确实是非常紧张,到处都是人数劣势。

山东战场。

总督王永吉、总兵罗虎手中不足十万兵力。

而鞑子那边,烈亲王代善、贝子满达海所率领的正红旗、镶红旗却有四五万精骑。

再加上汉八旗,以及已经当了汉奸的孔衍植、登莱总兵陈洪范,鞑子兵力达到了十五万人。

凤阳地区。

孟兆祥还没能传回消息。

但他和高文采就算是掌控住了凤阳的兵马,也不能妄动。

李自成节节败退,有一路鞑子已经在向凤阳进兵了。

若是凤阳守不住,整个南直隶就彻底完了。

湖广地区。

张献忠率领大军攻打四川去了。

现在看来倒是没什么压力,但总兵左良玉不听号令,朝廷完全指挥不动。

“我大明的勇士要在正面战场对抗鞑子,现在抽不出人马来帮你继位。”朱由检冷声说道。

就算是能抽出来人马,也不可能送到朝鲜去送死。

朝鲜国内白眼狼实在是太多了。

当年壬申倭乱,大明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打退倭寇。

才几十年的时间,这些白眼狼就投降了鞑子。

完全不念着大明的恩情。

李淏闻言,无奈了瞥了郑知和一眼,仿佛在问,没有兵马该怎么办?

郑知和就像是早有腹稿似得,不慌不忙地说道:“大明皇帝陛下,若是没有兵马,就请颁布一封任命世子殿下李淏为朝鲜国王的诏书。

若有天朝的诏书,外臣也可以联络朝鲜国中的忠义之士,发动政变推翻李倧。”

朱由检闻言一喜。

不费一兵一马就能拿下朝鲜。

还有这种好事?

“若是你能办成此事,朕重重有赏。”朱由检许诺道。

史可法却是不信此言,站出来质问道:“李倧登位朝鲜国王已经数十年,早已深入人心。本官不信你们仅凭一封诏书,就能将其搬倒。”

“史大人有所不知,当年鞑酋皇太极暨越称帝,并遣使到我国,希望我国也参与劝进。

那时本官就曾上书李倧,痛批: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我国素以礼义闻天下,称小中华,而列圣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当时还有一百八十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斩使焚书。

举国上下,大部分官员士子,都不赞成投降鞑子。

现在李倧倒行逆施,早就被臣民百姓所不满了。

只要世子殿下有大明的诏书……”

纵然是身为小国之臣,郑知和却没有一点怯场,面对着众人侃侃而谈。

朱由检都觉得他是个人才,想要收为己用了。

史可法听完之后,叹道:“本官记得当时之事,陛下当初还曾下令登莱总兵陈洪范遣舟师前来救援,但援兵还没赶到你们朝鲜,多尔衮就攻陷了江华岛,把你们朝鲜宗室全都俘虏了。”

“这……”

听到此处,李淏竟然有点哽咽。

这个消息,朝鲜国内一点都不知道。

对大明,他心中也有怨望。

先后两次求援,都没有得到援兵。

原本心向大明的官员,都转投了鞑子。

如果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必然能争取到一大批官员投靠。

转念,他又想到当初在江华岛被鞑子俘虏之时。

那时还只是一个少年,却莫名其妙就成了鞑子的俘虏。

成为俘虏就算了,朝鲜宗室竟然还被多尔衮当面羞辱,说是狗都不如的东西。

因此他才深恨鞑子,顶着不孝之名,也要偷偷跑来天津。

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李淏之前所说的这句话,确实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陛下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然还抽出了兵马援助我国,我父王要是知道了,定然会幡然醒悟。”李淏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