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九原
杜正伦此人刚正不阿,素有才干,因为被人污陷与侯君集谋反有关联,所以李世民将杜正伦贬官,之后天下大乱,直到李贞的军队再一次打回长安,杜正伦才回到长安。
李贞也知道杜正伦是个难得的人才,虽然年纪大点,但身体还算硬朗,于是任命他为官,此后杜正伦如鱼得水,一路高升,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
这一次去九原,杜正伦负责对九原的建设,而薛丁山负责军队的作战,两个人一主政一主军,因为薛丁山不过二十左右岁,与年愈八十的杜正伦相比不过是一个晚辈,所以薛丁山很尊重杜正伦,而杜正伦知道薛丁山是一员悍将,战功卓着,也放下了架子,两个人之间相处得倒也融洽。
薛丁山引军先进,出塞来到了九原附近,由于这一带现在正处于回纥的统治中,所以薛丁山很是小心,他知道,如果回纥人知道自己带兵前来占领九原,必将是一场大战。
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突厥汗国强盛时,回纥部落臣服突厥。
自从东突厥灭亡之后,回纥又臣服于薛延陀,但是薛延陀占据草的的时间很短,最后被李贞攻灭,而回纥首领吐迷度也中了李贞的反间计,反出薛延陀,与李贞一起攻灭了薛延陀,此后表面上臣服于大唐,实际上则自成一体。
自吐蕃攻入长安,天下大乱之后,回纥人见有机可趁,立即造反,兵寇大唐疆土,占据了大唐北方大片的土地,这其中也包括九原在内。
此时的回纥,通过不断兼并,已然控制了铁勒诸部,俨然成为了草原的霸主,吐迷度拥兵三十万,不断在大唐边境地区烧杀抢掠,扩大实力。
就在去年秋天的时候,回纥还在边境地区大肆劫掠,一时之间大唐北方烽火连天。
从战国末期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就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等国就修筑了长城,已抵卸匈奴的入侵,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更是耗费巨大国力将北方诸国长城连成一体,也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
秦末天下大乱,匈奴又开始频繁进犯中原,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对付匈奴,结果却被围白登,从此以后,堂堂大汉屈服于匈奴,不断派出公主和亲,将国家的命运维系在女人的腰带之上。
直到大汉积聚数十年,国力强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奋起反击,又有世之良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统兵,最终才打败匈奴,两汉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又经过陈汤、窦固、班超等名将的不断打击,才最终击败匈奴。
然而好景不成,北方的异族就想是割草一样,割掉一茬,又长出一茬,匈奴人败了,但却又有了鲜卑、氐、羯、羌等族崛起,他们和匈奴的残余利用西晋时天下大乱之即杀入中原,五胡乱华,成为华夏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幕,北方汉人在异族的眼中已成了牲畜,被叫成两脚羊,可以随意虐杀,甚至还成为了异族的军粮。
好在民族英雄冉闵横空出世,颁布《杀胡令》,赶走了百万异族,汉民族这才得以喘息。
五胡乱华之后鲜卑崛起,占据华夏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北方沦于异族之手数百年。
直到隋文帝杨坚灭掉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华夏北方才再一次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然而此时,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却再一次崛起,给隋朝和后来的大唐带来的极大的压力,大唐贞观初年,突厥人甚至打到长安附近,几乎占领大唐的国都,好在李世民英明神武,与突厥结白马之盟,退掉敌兵,大唐才得以保全。
数年之后,大唐战神李靖又灭掉东突厥。
东突厥亡国,但薛延陀却又崛起,李贞又灭了薛延陀,然而回纥又有崛起之势,就如同割麦子般,割掉一茬又生一茬。
这主要是因为,塞北的草原对于农耕民族的汉族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占据这些草原地盘又会有很大的消耗,在中原王朝看来,这种消耗未免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很多中原王朝既使打败了北方的异族,但却也不去占领他们的土地,以至于其它的游牧民族填补了草原上的空白,而新的游牧民族在发展和整合之后,又会成为中原王朝新的威胁,循环反复。
李贞之所以要占领九原,一是因为九原地下有丰富的矿产,特别是铁矿石,可以发展冶铁业,另一个方面,李贞也想将九原建设起来之后成为汉民族在塞北的一个桥头堡,为未来占据整个塞北做好准备。
在李贞的想法里,塞北这么大片的土地让异族占领太过可惜,若是大唐占领,未来开发出来,定可增加大唐的国力,助大唐走向辉煌。
而且塞北的领土现在看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在后世,土地就是资源,占有塞北,对于华夏民族未来数千年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在薛丁山临行之前,李贞对他已有所交待,无论如何,也要占据九原,如果回纥人敢来进攻,那就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不要担心引起边境的摩擦,李贞将全力支持薛丁山!
有了李贞的交待,薛丁山心里也有了底,雄心万丈,他相信,凭借着自己手下一万火枪兵的实力,就算是回纥十万大军来袭,自己也无所畏惧!
经过长途跋涉,薛丁山带着一万火枪兵已来到了九原附近,此时,已是早春三月。
这个季节,中原地区气温已开始回升,不过塞北苦寒之地,却依旧是寒风凛冽。
不远处,就是九原城的旧址,自被回纥人占领之后已荒废多年,薛丁山决定先在九原城旧址扎营,一边修筑工事防御异族来袭,一边为即将到来的建设工人们做好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