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宗师往事在心间 岁月蹉跎忆华年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哪怕身位皇帝也不例外!
哲宗登基之时年纪尚幼,尚不能亲政,很多事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能由得他说了算,此时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神宗之母,也就是高太皇太后手中,临朝听政,好不威风!
太皇太后高滔滔是朝中保守势力的领军者,深受本朝“崇文抑武”思想,她怎会让一个江湖侠客成为帝师,没有将周侗逐出京城已经算给哲宗这位小皇帝留面子了。
其实高太后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人,相反她拥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十分繁荣。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后人誉她为女中尧舜。
只是高太后这人却对变法这事完全不感冒,在神宗时期,高太后就对变法嗤之以鼻,屡次在神宗面前弹劾变法派。
在她执政后,便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吕公着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将新法逐步废除。
在高太后垂帘的八年中,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司马光了(司马光砸缸的司马光!)。
司马光这人是强硬的守旧派,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是坚决反对的中坚力量!
但司马光与其他保守派不同,王安石变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而司马光却只是从大宋的社稷去考虑变法的缺点!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绝不纳妾,对妻子极其忠诚,又勤俭节约,从不贪污受贿。
王安石与司马光孰是孰非,历史无法判断,后世之人更无法判断,就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些学者觉得是王安石刨掉了大宋的根,有些学者觉得是司马光毁了大宋的中兴!
两人只是政见不同,但在私下却是惺惺相惜,同作为欧阳修举荐之人,二人曾经也是好友,互相写诗,写文章以表倾慕之情。二人同为文学侍从,王安石夸赞司马光博知经术,司马光夸王安石议论高奇、刚直不屈。
只是,在变法这件事中,二人逐渐交恶,最终走向陌路!
公元1086年6月,王安石去世,同年10月,司马光也一同去世,两个欢喜冤家虽不是同年生,但却是同年死,说来也是令人唏嘘,一切功过是非随着两人的离去都换成尘土,但二人的事迹却流传至今!
话说回来,有高太后执政,周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头,但周侗又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于是他在开封寻了处地住了下来,而这一住就是近三十年,他目的就是寻找一位能帮他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智者或上位者。
哲宗年少多智的确为一个开明的君主,和他父亲神宗一样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也爱惜周侗的武艺人品,虽然他还未曾亲政,但还是想方设法的让周侗做了御拳馆的天字号教师,这虽不是个官职,但周侗觉得这个职位可以为大宋做些事,所以就同意了做这教师。
此后,周侗作为天字号教习一直兢兢业业的传授武艺给一些年轻武馆,对一些好的苗子也大力栽培,就是希望他们中能出一些盖世英雄或青史名将。
可惜北宋缺乏名将的局面并未因周侗在御拳馆授课而有太大的改变,成为周侗一生中另一大遗憾。
而另一方面,高太后任用的守旧派掌控了整个朝野,对变法派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
因为和王安石见过面,又是王安石护卫金台的弟子,周侗自然也被划为变法派一员受到了排挤和冲击,但一来因他不在朝堂,二来作为御拳馆天字教习,表现也一向良好,碍于武将团体的面子,三来哲宗十分崇拜周侗,故而守旧派并没有对周侗赶尽杀绝。
不过,在高太后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周侗再也没见过哲宗皇帝,每日都是守在御拳馆教授学生!
元佑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逝,哲宗终于可以亲政。他召回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章惇,在亲政后次年改元“绍圣”,表明绍述的思想,追谥王安石为“文”,允许其配享神宗庙廷;大力打击元佑大臣,欲追废太后称号及待遇。
此时的哲宗对高太后极度痛恨,也不再是那个心怀梦想,追随祖辈的少年,而是一个性格叛逆偏激,只想掌控权利和清算报复守旧派的愤怒青年;而周侗也不再是那个政坛白丁、心中再也藏不住事情的江湖豪侠,这八年来的总总让两人都经历了许多,也变了许多。
当然两人对赶走外敌,开疆拓土的想法却是一点都没变,这个让周侗决定继续留下来辅佐哲宗!
其后,哲宗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再然后,看着国力健强的大宋,哲宗先后派兵打败了西夏和唃厮啰,击败西夏三十万大军迫使西夏求和,占领青唐降服唃厮啰政权,让大宋国势、国威大振,大宋中兴之相已现。
而其中不少将领都是周侗的门生,跟随周侗武艺和韬略,这也算周侗间接为大宋的强盛做出了贡献!
但哲宗始终没有给周侗带兵出征的机会也没封赏周侗一官半职,只是始终让他作为御拳馆天字教习,看似威风,却毫无任何权利!
周侗本就不在乎这些虚名,只要能实现抱负,教习就教习吧,故此周侗在武馆眼里身份极高,在文官眼里却只是个入不得朝堂的教头罢了!
周侗也是过了多年才知道,他被所有朝廷文官所排斥,只因他是个江湖人的出身,名不正则言不顺,没一个正途出身,自然受不到重用,尤其是这些文官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怕周侗得势之后便目中无人,坏了朝廷的法度。其实说简单点,就是怕周侗功劳太多,不想让周侗上位,这让得知真相的周侗心生苍凉,哲宗虽喜欢周侗,但他也无法无视所有文官而起用周侗。
不过想想周侗很快也释怀,想那狄青元帅立下无数战功,却因功劳太大,又是囚犯身份,被文官猜忌,最后忧郁而死,而自己只是一个江湖游侠,又岂会被他们放在眼里。
哲宗在青唐设置鄯州、邈川设置湟州后数月,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可只惜天妒英才,哲宗身体自幼不好,少年时便有咯血等宿疾,连续的操劳和伤痛击垮了他的身体,于次年(元符三年)正月驾崩,年仅二十五岁,在位时间十五年(还一种说法就是哲宗皇帝纵欲过度导致早薨)。
很多后世学者认为,如果上天能借给哲宗十年寿命,也许大宋真的能收回燕云十六州,甚至打败辽国,完成大一统。
也许就是天亡北宋,宋朝三个有为皇帝英宗,神宗和哲宗都是早逝,最终徽宗这昏君上台,一手葬送了北宋!
只是,每当说起如果,这就是最让人惋惜,哲宗驾崩,因无子女,弟徽宗登基上台也来到了水浒开头篇章!
因是兄终弟继位,徽宗自登基伊始,就担心有人质疑他继位不正,为了巩固政权,徽宗打起了绍述新法的旗号,很快笼络了大批官员的心,其中也包括了周侗,周侗也以为自己终于碰上了个明君,等到了国富民强的机会。
只是,事实往往不如理想那般美好,徽宗只不过是打着新法做幌子,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琴棋书画,风流倜傥,至于政治,那是什么玩意,孤燥无味,任用人才全凭个人喜好,不管人品道德还是能力强弱,这点远不如哲宗那般开明,勤勉!
周侗此时才发现朝堂的勾心斗角,波云诡谲远胜江湖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
他一个江湖人无论武艺多高,在朝廷这群聪明人面前却如同白纸一般显得幼稚可笑,且又软弱无力,根本无法改变这朝局大势。
当然平心而论,赵佶对周侗还是不错的,记得这位默默为朝廷培养武将人才的宗师,对他也算恩遇有加,但是给他的权限也仅仅在这御拳馆中。
随后的岁月里周侗变得麻木不仁,可能是看惯了朝堂之上的腐败愚昧和贪婪无厌,周侗早已无心参与政治,看在两代帝王对自己不薄的份上,他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二十多年里除了代表大宋参加了几次与大辽、西夏的高手的对决外,周侗极少出手,实际上现在他既不算官场中人,也不算江湖中人,理应被人忘记,如同当年的金台。
但是几次与外族高手的对决却从不同的渠道流传了出去,江湖中人经常隔几年才知道周侗曾经打败过某某异族高手,成功阻止了异族对大宋武林渗透的计划。
随着这些胜绩不断地积累,周侗开始超然物外,无论在江湖还是在军中,凡是知道他名字的人都会尊称一句“周老英雄”,也算对他一生为国为民奉献的肯定。
此次朝廷大动干戈,攻打西夏却没有任何战略目的,只是为了给徽宗登基十周年报捷献礼,此事周侗自始至终都不认同,但为了让朝廷减少损失,他还是去了西北前线,悉心教导那些将校排兵布阵、统合指挥之法。
童贯表面虽尊重周侗,实际怕周侗抢了他的功劳,暗地里却没少排挤和孤立周侗!
周侗早已看透了这些人的险恶用心,只是自己年岁已大,也不想再与他们虚以委蛇,这一次他动了退隐之心,西北战事已定,自己在与不在都不会影响大局,于是他先告辞童贯,打算回到汴梁。
童贯表面功夫做的也足,硬是派了许多兵士护送周侗回京,顺带说给周侗过六十大寿!
周侗心中了然,也不点破,就顺着童贯的意,让那帮兵士跟着自己!
周侗回到汴梁,没有和任何人交谈,只是给宫里的徽宗去了一封信,没人知道他写了什么内容。
徽宗则是阅后即焚,并没有给周侗回信。
周侗心中有些失望,但随即释然平静下来!
这一次他是真的心生去意,也许只有离开东京这个舒适地,才有可能为大宋找出一个真正的擎天柱来,也当他为大宋最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往事历历在目,若非宋江提起王安石,只怕他也不会想起这些!
眼神中杀意消散,周侗叹了口气道:“今日之话我就当没听过,你速度离去,此事就此作罢!”
宋江仿佛没听到一般,不卑不亢的站在那。
周侗皱了皱眉头,道:“想来你也不会无缘无故在我面前说这话,你有何到底目的?”
宋江施了个礼道:“我想请周老英雄助我!”
周侗眼神眯了眯,本已消散的杀意又凝聚起来,他望了望武松和李助,开口道:“想来我这位弟子也已经是你的人了?”
武松跪拜在地道:“不敢欺瞒师父,我的确打算追随哥哥!”
周侗身形晃了晃,他是真没想到武松居然打算谋反,随后想到武松勇猛有余,但却不是将才,如何能做出这许多事,想来定是宋江的主意!
宋江问周侗道:“敢问周老英雄,忠的是大宋朝廷还是大宋百姓?”
周侗差点脱口而出是忠于朝廷,随即反应过来,此话不该这么回答,反问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宋江道:“杨隋因隋炀帝暴虐无道才二世而亡,才有了李唐盛世,而太祖皇帝只因黄袍加身,才有这百年基业,又有谁还记得李唐盛世?”
周侗一时之间语塞,他想反驳却不知从哪反驳,宋江的话并无任何毛病,隋朝之后就是唐朝,唐朝之后就是宋朝,无论隋唐多么繁荣强大,却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周侗突然觉得眼前这宋江着实有些可怕,句句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