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突厥教书匠
而且这个农庄,其实就是个县城了,划分成好些个小农庄,距离都是按照半日跑马的距离来算的。
当然日后通了铁轨,那这点子距离就有点近了。
这都是后话了,现在地方大,又都是干活的奴隶,就得找人来管。
不指望他能够治理地方什么的,至少要能看懂文书啊,因为现在的棉田可都是钱啊,为了能够让家里的田里的棉花长好点,刘家专门从王府那边的研究院请了教授给进行指导。
当然人家教授肯定不可能离开娄烦的,但那边指导意见出来后,就有专人抄录好了,快马加鞭的送过来。
所以,现在必须要有人能够看懂这些文书,来指导每一个小农庄的生产工作。
罗庆海从这批突厥贵族里选出了四五个识字的,特别是那个阿米尔汗,竟然对汉字的了解不输给自己这个汉人。
所以他特意留下他,要好好考究一下,他打算如果对方真的有才学,那就聘他为教师,把这些奴隶好好扫盲一下,他也准备学习李元霸,弄他个扫盲班,让自己的治下,对,说是治下其实他现在就是相当于县令啊,如果治下能够文风大盛,那么就像王爷说的,科学生产科学种棉,棉花产量节节高!
罗知县,哦,错了,罗掌柜的终于见完了几十户的贵族战俘,他很满意,不少人识字,做一个人肉传声筒就足够了。
至于每个小农庄的管事,都是军伍上的老兵,管理这些个奴隶简直就是得心应手。
他又回来,找到了阿米尔汗,问道:
“你叫啊什么?”
“回老爷话,我叫阿米尔汗。”
“哦,姓阿?”
“不,我姓古力特。”
“哦,古老弟,你这个姓好,好记。以后你叫古米汗吧,来到了咱们汉人地头,就得学会汉人的生活方式,你说对不对?”
阿米尔汗心里说,老爷你踩的地盘前几天可是突厥人的。
当然现在说是汉人的也么错,至少自己希望是汉人的地盘,这样自己就能安顿下来了。
“好的,老爷,我都听您的。”
“我说小古啊,你的文化水平不错,你看这样好不好,帮我把扫盲班给弄起来。你每个农庄都去跑一跑,在那里开培训班,让那些突厥人,尽快的学会说汉话,认汉字。不用多,会说话,认识五十个字,就可以算是合格。”
“好的,老爷,我尽力而为,我以前在部落里,也是给老爷们做培训的。”
哈哈,捡到宝了,这年头,要找个读书人难,要找个愿意教这些蛮子说汉话的认更难。
罗掌柜的心情大好,直接让人套车,把阿米尔汗,不,古米汗全家,都搬到刘氏三号城去,那边城里的员工宿舍给他们分一套。
在古米汗千恩万谢中,罗掌柜的满意的赶去了马邑城。
他可不想错过,最大的分账,错了,最大的拍卖会,那里可是油水最大的。
因为这次突厥人太肥了,简直都让人怀疑再打几次大家就不用种棉花了。
不说突厥辎重营的奴隶,牲口吧,那些都是早先就预料得到的,而且都是自己用的,给的差价不太大,没什么赚头。
可是始毕可汗的大营可不一样了,那可是利钱丰厚啊!
就是两三万件具装甲骑的铠甲,就是很厚的一笔啊。因为李元霸军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所有的铠甲他们都是自己做的,突厥人的铠甲再好,对他们来说根本没用。
所以军方给的评估价格不高,而且很多铠甲都破损了,维修起来也很麻烦,几乎是白送的价格卖了出来。
可是罗掌柜的他们眼中,最值钱的就是这批具装了。
要知道,现在最贵的兵种就是具装甲骑了。现在大部分的叛军里,能有十个甲骑,就算是很大的势力了。
主要是因为马甲和人甲加起来做工太繁琐了,都是天价的铠甲,除了朝廷,还得是伐高丽之前的朝廷,才能用得起。
但也没用,战乱开始后,你有钱也买不到。
现在一副具装,至少小一千贯!
现在这三万不到的具装,虽然破破烂烂的,大多数还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可是,那都是钱啊!
“我出五贯一具!”
“我七贯!”
“你们这些人太不厚道了,我出九贯!”
到了军中的交割点,一众十二家商号的人都到了,大家开始出价,来采买大宗的战利品。
因为李元霸定下来的规矩,如果是军中直接给出价格的商品,随军商号无论如何都要吃下,否则就失去了资格。
但这种生意有的时候军中的后勤部可能眼拙,才会让别人赚了钱,大部分的时候都很难赚钱。
因为军方是就地发卖的,商号得自己负责运输和看管。
那么一直如此的话,随军商号就无人来做了。
为了让随军商号变得有利可图,李元霸还规定每战之后,最厚利的战利品,采取拍卖的形式进行售卖。
无论商号拍卖出多少钱,最后都卖。
那么这样一来,大家自然对随军商号趋之若鹜了。
当然大家都是熟人,当然会有潜规则出来,就是联手压低拍卖价,但每次中标者都要有所表示。
这次是照升行的老赵掌柜的中标,他们都私下谈好了,这次不超过二十贯一具的价格。
负责拍卖的后勤营的书记员已经被这些个老油条给弄烦了,除了铠甲,还有军营、粮草、武器等等一大堆东西要发卖呢,晚上据说文工团要来演出慰问呢,这几个老货还在弄什么你推我让的把戏。
“行了各位大掌柜的,咱们快点吧,这些个东西,我们军中的确是用不着,你们也别弄那些个弯弯道,给我个痛快话吧,晚上我还有事呢,不能陪你们一直绕下去。我们营长说了,差不多就发给你们了,别瞎折腾了。”
“得,那老朽就厚着脸皮出一下价格,二十贯,各位还有高过这个价的吗?”
“我出三十贯!”
这个时候,一个人进了帐篷,坐下来说道:
“这么好的具装,拿去中原一定卖上千把贯,这么便宜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