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矢量控制,众星汇火
当门外传来有人走过的声音时,林涛无奈止住了手上的动作,毕竟是在人家发射中心的宿舍,还是要注意影响的,如果被别人听到了,那可就尴尬了。
林涛看着脸色红润的王雯叹了口气说:
“没劲,看来今天得饿着我家宝贝了。”
王雯羞红着脸从被窝中抽出自己的手,用自己的双手捂紧被子。
“你还知道啊,哼,起床吧。”
欣赏着美人起床时的美好风光,林涛慢慢坐起来穿衣服。
两人收拾好之后,拖着自己的行李离开房间往下楼。
楼门口的门卫大爷看着两人出来后给两人简单做了登记。
从发射中心到市区距离比较远,林涛只能拨通昨天送两人过来的司机的电话。
25日上午,长安,林涛起床后早早就到了星辰精工。
前几天驰山带领下面的员工在做发动机部件样品测试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林涛一直没有抽出时间过来看看。
星辰精工,林涛安排了一个仓库,让驰山他们做样品测试。
林涛进入仓库时员工们大部分还没有到,让林涛没想到得是驰山早早就到了这里,此时对方已经在仓库里试验台旁站着。
“林总,你到的够早的。”
林涛看着试验台上被拆解开来的零部件说:
“新做的改动测试结果怎样?”
驰山皱着眉头说:
“还没有进行测试,本来就打算上午测试的,你正好可以看一下。”
林涛点了点头,从试验台上拿起一个金属零件样品查看。
前几天驰山在做样品测试时发现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摆动结构有一些问题,发动机摆动不流畅会影响火箭的姿态调控效果。
林涛听到后第一时间查看了这部分的设计,火箭发动机的整体设计是林涛自己负责,而摆动结构则是驰山负责。
当林涛看到设计图的第一眼就发现了问题,驰山设计的两处伺服电机角度没问题,只是协同存在问题。
驰山的设计图中两处伺服电机竖向垂直分布,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通过xY轴两个方向的力控制发动机全方向的环绕摆动。
可驰山却没有考虑到两处电机协同控制的问题,或者说他设计的方案过于简陋。
有着丰富机械臂设计经验的林涛,拿到设计图的当天就给出了新的设计方案。
现在两人面前桌子上的零件就是按照林涛的新设计制造的零件。
同样在林涛看来这两处伺服电机的控制应该直接交给火箭姿态控制算法来控制,在他改动设计的时候直接去掉了此处的微型控制中枢。
“我们先组装吧,不需要等其他人过来了,我也想看下新方案是否可以满足我的设计需要。”
驰山自己来这么早就是因为等不及想试验新方案,听到林涛说完他就立马开始上手组装。
等其他员工到仓库时,林涛和驰山两人已经将眼前新的结构组装一半。
员工们看到大老板亲临现场亲自参与组装,一个个立马收摄心神,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除了林涛在做的部分,发动机的其他部分也还在测试过程中。
林涛将一个电机安装在组装完成的框架上后,抬头看到几米远之外几个员工正在测试燃料喷注器的性能。
一名员工正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添加进测试用的桶中,用两种颜色的液体替代燃料和液氧做模拟测试。
80名新招聘的员工一周前已经全部报到,而现场30多名员工都是发动机研发和火箭箭体整体设计方向的。
剩下的员工这时应该在总部那边坐班,林涛给那些员工安排的工作是尝试设计一套火箭飞行监控系统。
林涛当然知道这些新员工不可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他安排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让这些新人尽量发散思维,早日熟悉整套系统的工作流程。
一个小时后,在员工们的协助下,新的摆动结构组装完成。
现在火箭发动机没有完整组装,所以这一部分使用了同等重量的无效负重进行了代替。
看到结构组装完成,驰山走到旁边的电脑旁,操作仓库一台临时安置的大型机械臂将摆动结构吊了起来。
摆动结构的控制线路同样连接着眼前的电脑。
林涛则指挥几个员工将监测发动机摆动角度的设备位置进行精准调校。
在星眸视觉服务的辅助下,检测设备的位置在进行了几分钟调整后终于摆放到了正确的位置。
“可以开始了吧?”
面对林涛的疑问,驰山郑重点头说:
“可以了,我来?”
林涛微微点头。
驰山打开之前编辑好的简易操控程序和监测程序。
将所有数据归零,他在摆动结构的控制窗口里输入了控制指令。
‘direction15 swing7’
指令发出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被大型机械臂抓起的框架。
两个伺服电机开始工作,模拟负重在顺时针一个小角度方向进行了小幅度外侧摆动。
林涛仔细观察了整个摆动过程,效果不错,在驰山指令发出去的瞬间,伺服电机就开始了工作。
林涛转头将目光看向电脑屏幕上,此时上面的监测程序中可以明确看到监测设备返回的数据。
‘顺时针14.98度方向上向外侧摆动7.02度。’
这个数据还行,之所以会有差距这与伺服电机的工作精度还有当前的实验环境有关。
现在这个监测数据已经符合了林涛的预期,他对驰山说:
“继续测试。”
驰山脸上的表情轻松,很明显刚才摆动结构的表现与之前相比优化效果明显。
‘direction 279 swing 10’
命令发出去后,摆动结构先是回归正位,也就是回归到摆动为0度,紧接着林涛看到摆动结构开始往顺时针左上角的方向向外侧轻微摆动。
林涛肉眼观察没有发现问题,在两处伺服电机的协调控制下,摆动过程工作流畅。
当前使用的是模拟负重,发动机没有工作,不存在大推力干扰,整个结构摆动迅速,林涛看过后觉得没有问题。
“暂时看来不错,细节的部分还需要继续验证,你再尝试下最大角度的摆动。”
驰山听到后没有犹豫直接输入新的指令。
‘direction 180 swing 15’
是的,林涛新设计的结构与驰山之前的设计相比,矢量摆动角度增大到了15度,之前驰山的设计只有10度。
这5度的差距,现在测试的效果看起来就只是肉眼观察倾斜角度更明显。
可实际这5度的差距在火箭正式工作时的作用会非常有用,更大的摆动角度意味着更高效率的姿态控制。
同样推力条件下,大倾角产生的水平方向分力更大,可以更快速的调整火箭箭体的偏离角度。
再次在屏幕上确认监测数据正常后,林涛点了点头说:
“嗯,挺好,现在看来没发现问题,后续就要等整机组装完成后再验证了。”
其他员工看着大老板和组长两人在交流,他们没有插嘴,只是看到摆动结构大角度摆动成功后鼓掌庆祝。
之所以如此,因为他们明白眼前这微小角度中的价值。
在他们看来,这是大老板林涛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神奇,现在他们对于这个比他们年轻的老板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庆幸能够跟着对方做项目学习。
林涛没有在意员工们的掌声,他向驰山问道:
“柔性软管验证的如何了?”
“昨天已经在做了,软管对高温高压气体的承受能力符合要求,现在他们在尝试实现设计中的气密性解决方案,这周应该可以解决。”
“行,我知道了,解决了告诉我一声。”
柔性软管技术是实现泵后摆动的关键技术,刚才几人测试的摆动结构就需要依赖柔性软管,所以林涛才会特别关心项目的进度。
看着仓库内忙碌的员工们,林涛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向他们告辞。
出了仓库,林涛直接上车开往公司总部。
‘针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促进性研究,繁星平台可以承担的工作包括即时收集数据的处理判定、瞬时策略决策...’
在电脑上这份文档的第52页,林涛基于自己对自动驾驶技术工作场景的认识,将繁星平台有能力产生价值和助力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自动驾驶场景面临的主要困境正是如何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处理收集到的雷达数据,然后向汽车的控制系统下达最合时宜的决策。
面前这份文档就是发革委几天前交给林涛的产业发展概述,名字叫概述,可整份文档却有整整167页。
当林涛看到文档的那一刻直接双手捂脸,他没想到发革委的领导们会如此看重自己。
这份文档里面涉及的产业包括70多项,林涛通过目录确认了详细的产业分布后就觉得脑瓜疼。
洪涛他们竟然想让林涛这个非行业从业者针对这70多项产业分别给出繁星平台接入价值分析和应用模式建议。
现在林涛才处理到第52页,这不是因为林涛效率低,完全是因为前面的产业场景复杂,而且更关键。
例如林涛已经处理过的智慧城市项目,文档中针对智慧城市项目做了详细的发展方向描述,而对林涛提出的请求则是,希望林涛除了阐述繁星平台在此项目中的价值以外,还希望林涛提出一些自己针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意见。
虽然没有从系统处获得过这方面的知识,可林涛却也有着重生者的优势。
在综合思考了重生前了解到的智慧城市信息和人工智能的价值后,林涛将智慧生活、智慧数据、资源协同等目标在文档中做了详细分析。
最终形成了一份1200字的概述分析,在里面林涛将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内容整理成了一个严谨的系统,希望能够帮到发个文吧。
除了智慧城市和自动驾驶以外,林涛分析过的项目还包括智慧工厂、能源结构调整等重大项目。
林涛不知道自己给出的这些意见最终是否会被他们采纳,可他在填写建议的时候却保持着百分百的诚意。
将关于自动驾驶的部分处理完成后,林涛活动了一会手腕,然后继续滚动文档查看后面的项目。
‘芯片设计和研发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林涛看到这行文案的时候,口中发出一声长叹。
“我的洪主任啊,我就是一个做科研的年轻人而已,我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啊,我的时间很宝贵的...”
办公室里,林涛自言自语抱怨许久,看着文档上的文案他再次长叹一口气。
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几乎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
而当前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了10%,高端芯片领域更是不见我方身影。
作为重生者林涛自然明白未来的发展会怎样,只是现在和重生前相比,境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林涛将人工智能星辰复刻出来后,计算机智能的桂冠已经被国人摘下。
现在低芯片自给率限制的只是国内的算力规模,在林涛看来,国内产业完全可以借助繁星平台这块高地优势,慢慢补齐芯片产业规模体量和质量水平。
所以当林涛看到这一项的时候,他内心的情绪并没有因为文档中焦急且富有危机感的字眼变得躁动。
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合理化,目的是让发革委的领导们接受自己的建议。
犹豫之际,林涛想到了未来西方冲突必然会发生,而当下国内芯片行业还有准备的时间。
芯片现在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林涛的繁星平台或许可以满足尖端科研的需要,可是民众生活和产业发展却还是需要充足的芯片供应。
将整件事情的脉络梳理清楚后,办公室里重新响起密集的键盘声。
在开头林涛再一次强调了繁星平台的价值,将发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层级提升到了科研层级,减少全社会参与度。
他强调繁星平台的数据决策和模型训练能力足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早期人工智能的需要。
基于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就可以只是一个尖端科研性质的任务,并不需要全社会都投入过多精力。
实际上林涛自己是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刻,将人工智能星辰的存在向外界公布,到时候他也会建立相应的人工智能研究学院,将自己脑海中的人工智能知识传播出去。
当然现在还不是时机,起码要等到科学家们找到了人工智能正确的实现思路和方向,那个时候才是林涛向社会坦诚的时刻。
在强调了繁星平台的重要性后,紧接着林涛开始论述自己对于芯片产业发展的建议。
实际上林涛给出的建议只有三条:
一、优先提升产量,借助低端芯片培养大量行业人才,在国外封锁芯片出口的情况下,满足低端芯片充足供应;
二、产学研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鼓励高端人才投身产业,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奖励;
三、借助繁星平台的科研辅助能力,全系统提升芯片产业各环节和所需材料的研发水准,为高端芯片制造和研发提供底层支持。
林涛将这三条建议进行罗列,然后针对每一条将他自己能够想到的细节详细描述,尽可能将他自己的想法传达给领导们审阅。
即使林涛整个下午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这份文档上,一天结束王雯来到办公室等他下班的时候,林涛也只是将关于芯片的部分修改结束。
林涛自知这份文档里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远不是他自己的几百字或几千字的拙见就能说清楚讲明白。
可既然别人找到他想要听取他的建议,那他自然就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和智慧给出在他看来最有价值的想法。
或许他的这些想法,上级领导看过后会嗤之以鼻,可文档上他添加的这些文案仍然饱含着他想要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做贡献的热忱之心。
林涛第5次修改了关于芯片产业的建议内容,等他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他的脸色分外凝重。
实际上从接收到这份文档开始,他就从中看到了上级和大众对于国家发展和复兴的渴望。
这里面的每一项都关乎着自己和周围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中的点滴。
所以等林涛整理完关于芯片产业的部分后,他心中的情绪积累的分外强烈。
只有经历过欺压的人们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渴望,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挺直腰杆立于世界之林。
将屏幕上的文档保存关闭后,林涛看着这份文档的名称——关于国内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的现状和意见征询(星辰科技林涛)。
文件名称后面部分表明这份文档是需要林涛专门处理的,感到荣幸的同时林涛不由想到或许类似的文档其他人也有收到。
对于这个猜测,林涛觉得大概率是准确的。
各行各业的出色者有很多,他们肯定也有各自的独特认识,发革委肯定也会与他们进行沟通。
在林涛看来,收到文档的这些人更像是时代发展的一点点小火星。
当这些小火星的能量和思想被收集汇聚,或许才能产生照亮时代发展黑暗前路的烛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