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18章 第一个战略闭环,金融农业与大明粮食储备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章 第一个战略闭环,金融农业与大明粮食储备局

银行和农业结合,崇祯给这个产业取了一个新名字,叫金融农业。

八月九日,大明日报的头条就刊登了“金融农业”的概念。

一时间,北京城大街小巷都开始热议起来。

皇帝亲自取了名字,小老百姓们当然都觉得新鲜有意思。

有人出门就问:“金融农业,你参加了吗?”

还有人逢人谈论这“金融农业”,虽然还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金融农业”到底是什么东西,但大家就觉得新奇,而且是天子提出来的。

八月十日,大明日报头条依然是“金融农业”,但是这一次不是介绍“金融农业”是什么了,而是提到金融农业对大明朝的影响。

什么影响?

当然是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有了田。

不乏赞美之辞:开天辟地,恩泽万民,四海祥和,国泰民安……

八月十二日,银行门口的人明显多起来,门口甚至专门摆设了引导排队的木栏,有不排队的,就被京卫军拖出去,扔到人群外。

慢慢的,大家也养成了排队的习惯。

崇祯坐在皇宫里,每天都有人来给他专门汇报银行的事。

这一天天,买田的人逐步增加。

证明这个模式有效果啊!

接下来,复制到其他地方去就可以了。

八月倒是过得还算顺利,整个月北方的几个省的省府都在准备皇家银行办事处。

金融学院实习生也见证了京城皇家银行业务的迅速崛起。

在八月中旬的时候,第一批银行经纪人正式上岗了,人数不多,也就三个人。

这三个人都是什么人呢?

都是之前在北京城做倒手买卖的,能说会道。

分别叫张奎,李二,刘大行。

本来以陈子龙这读书人的性格,自然是要去找读书人来的,可是发现丫的一说要做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来了。

最后崇祯就给了建议,去找那些专门以倒手买卖为生的人来,陈子龙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找了这仨。

可没想到啊,皇帝居然亲自接见了这三个人。

这三个人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见到当今天子。

简单了闲聊了一些,便让三个人去了皇家银行上班。

崇祯对陈子龙的道:“这用人,大可不必拘泥于才学,毕竟银行是新生的事物,许多人还等着它垮掉呢。”

“陛下教诲得是,臣必当铭记于心。”

用那三个人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银行经纪人到底是做什么的?

和21世纪的银行经纪人一样坐在办公室打电话或者等客户上门?

当然不是!

大明朝目前的银行经纪人是要出去跑业务的,例如去周围的县里,甚至甲里。

去那里见地主老爷,向他们介绍银行目前“金融农业”,让他们把田挂靠出来。

并且还要去甲里去向没有田的老百姓宣传,现在银行有不少田,是可以贷款购买的。

这样可以大大的加速田产的交易,加快瓦解田产兼并。

在八月二十日,王府街的中心那一块,出现一个很大的立牌,是木头做的,可以遮挡雨,伫立在那里。

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北京王府街交易所。

一些穿着皇家银行制服的人,把一些纸贴在上面。

上面有不少信息,例如大兴县田老爷家里有良田售卖,例如昌平县的张安家里有良田售卖……

不少人感觉新鲜,便前来围观来了。

关于最近北京城这种种怪相,大臣们都看在眼里,有不少大臣们心底还是不认可皇帝的这种玩法,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

有人甚至笑称银行今年绝对会完蛋,那些人来买田,根本只是图一时心血来潮。

一旦后面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欠债效应。

说这种话的还有不少人。

例如钱龙锡就给崇祯奏疏一封,阐明目前“金融农业”的弊端,他认为农民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

半年之后,就会大动荡、大危机,到时候换不起钱,银行的钱收不回来,在银行存钱的老百姓就会觉得自己的钱也拿不出来了,就会产生民间恐慌。

很快,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八月下旬,这种声音就开始在朝堂上占据主流。

并且开始影响所有人的人心。

甚至连陈子龙都感应到了这场看起来很顺利的事情背后的重重危机。

一旦真的爆发了,银行将会顷刻之间报废。

八月二十五日,就有不下一百位大臣奏疏,阐明了他们心中的担忧。

甚至一些新政派也开始忧虑重重起来。

但这种恐慌暂时还没有蔓延到民间,至少现在大家还是非常热情地去银行贷款买田的。

这些问题,崇祯知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大明朝的金融规则就是他一手设计的,他能不知道其中的风险所在么?

金融最害怕的是坏账。

坏账产生的原因就是贷款人还不起钱了。

例如某人找银行贷款买田,但是因为粮食卖不出去,赚不到钱换钱,就会预期,按照规矩,超过两期未还,就要收回良田,并且上银行黑名单。

不仅如此,还要惩罚服徭役三个月,并且终身背债,这是为了防止有些故意钻空子的人到期了故意不偿还。

既然知道有这个风险,那为什么崇祯还要大肆推行下去这个“金融农业”?

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这样的确可以快速消化没钱买地的老百姓对良田的需求。

二、他有后手,也就是后面的准备工作。

什么准备工作?

朝廷收粮,减轻老百姓卖粮食的压力。

朝廷为什么要收粮?

因为在新军政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在各个州府建立中大小型粮仓,做战略储备。

就在八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崇祯宣布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成立大明粮食储备局!

这个大明粮食储备局现在暂时挂靠在农政院下面,归属宋应星来管理。

很快,一道政令下去,全国各地州府,必须开始兴建粮仓。

大臣们这才震撼地发现到,新军政的粮仓建设,竟然与“金融农业”有着莫大的联系!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原来皇帝早就已经全盘规划好了,起初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银行,竟然与田产有了联系,后来又与粮食储备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