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阳谋很巧妙,令所有人都不得不入局。
但大势难逆,小势可改。
刘备的对手都不是易于之辈,在看清形势后立即开始了自己的部署。
当然,袁术除外。
这厮的脑回路清奇,什么都不管,继续出兵徐州。
刘备命臧霸为帅、陈登为军师,率领廖化、刘辟、管亥等将,自青州出兵三万支援徐州。
同时命徐州各地坚壁清野进行死守。
而面对袁绍的威胁,刘备丝毫不敢大意,亲率张合、陈到二将,领五万精锐迎战。
二者对比高下立判,直将袁术气的恼怒无比,扬言攻下徐州后便会兵发青州。
然而,天下诸侯都知道,袁术是个什么水平,能从刘备手中讨到便宜都难,真想攻入青州完全是痴人说梦。
中原局势在刘备的推动下,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但最终在各路诸侯的谋划之下,陈群的计策并没有完全成功。
袁绍巧妙地选择了避实就虚,
佯装自清河东进渡过黄河天险,吸引了刘备军的注意力。
实则命高览率军自渤海南下,绕道直取临沂,就地死守。
如此一来,等于在青州埋下了一颗钉子,使得东西不能相连。
同时袁绍鼓动青州和徐州境内的诸多豪强和黄巾独立、匪患势力作乱。
这一下便直接打在了刘备的七寸处。
不费一兵一卒占据两州之地是件好事。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终究不是自己一刀一枪夺下来的地盘,内部并不稳定。
袁绍有最是擅长这种微操和盘外招。
刘备若继续执意在平原抵抗,恐怕内部就会出问题。
同时袁绍与曹操进行了联络,相约共取青州。
袁绍只要平原和济南两郡之地,余者归曹操。
虽然明知道袁绍这是挑拨恫吓之计,但刘备不敢赌。
地盘来得太轻易,便是失去也并无太大的感觉。
两相权衡之下,刘备选择了服软,率部从平原回撤攻打临沂。
袁绍识趣的直接从临沂撤兵,轻而易举的拿下了济南、平原两郡。
曹操因为未曾出兵,一无所获。
袁绍虽只夺得两郡,但黄河天险基本尽收手中,日后进攻中原再无阻碍。
青州战场失利,刘备心中憋屈无比。
但无论是在文臣武将储备,还是在兵力上,他与袁绍的差距都太大了。
此次战役,刘备可谓是胜在了战略,但在战术上一败涂地。
袁绍再次巩固了雄主地位,兵不血刃破掉了刘备布下的局,巧夺两郡之地,略胜一筹。
同时,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青徐之地吸引之时,袁绍暗中又出了一招。
自邺城由颜良文丑率军南下,突袭河内郡,一举攻占了沁水县。
如此一来,日后袁绍再进攻并州,便又多了一条道路。
这两场行动,袁绍看似斩获很少,实际上自战略而言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日后无论是进攻并州、中原还是关中,都掌握了先手的机会。
在袁绍这边碰了一鼻子灰,刘备又在袁术那边找回了自信。
无愧于路中悍鬼的称号,傻愣愣的袁术在徐州被机变的臧霸和陈登打了个落花流水。
通过诱敌、埋伏等手段挫其锐气后,率领三万人追着袁术的十万大军打。
一举彻底奠定了袁术经验包的地位。
但刘备也没有笑到最后。
始终没有动静的曹操在刘备追杀袁术时,千里奔袭吞掉了兖徐豫三州之间的数郡。
无暇顾及的袁术吃了这个哑巴亏,有心夺回的刘备又因为兵力不足,只能与对方僵持。
设计的很好、忙活了很久的刘备此次战略意图是完成了,轻易保全了大部分的地盘,同时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但被袁绍和曹操打了个劫,最终算下来只得到了半州之地。
实力依然微弱于曹操。
曹操和袁绍都是人精,把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
既夺得了最大的利益,又控制在了刘备的忍耐极限上。
最终只有袁术受伤的世界再度达成。
曹袁刘三方皆是实力大进,陶谦安稳的归隐过上恬淡生活。
中原的风云变幻直令人目不暇接,但这与李兴的关系都不大。
趁着袁绍的注意力从幽州离开,李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发展之中。
乌桓和东部鲜卑的接连拿下,让李兴有了充足的草原。
为此,李兴对幽州的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扩大了农耕的比例,将牧业逐步交给了草原上的新臣民。
大大小小的坞堡县城在北方草原上接连出现,仿佛形成了一片密不透风的大网。
李兴快刀斩乱麻,将草原各部落的首领纷纷接回了幽州,高高挂起,释权厚待。
与此同时,将麾下的士子能力派驻各部落,重新梳理了各部落。
胡人的传统一向是弱肉强食、强者通吃,少数首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资源。
在这些少数首领被“送走”后,多出来的资源便可以分配给其他牧民,实现扁平化管理。
如此一来,蛋糕便大了。
牧民们有了更加广袤且固定的牧场、舒适安稳的固定住所和多样繁荣的市场,从原本的四处游荡到被限制在了某个范围内。
生活好起来了,管理起来也不再那般无从下手了。
这一切看似简单,其背后的艰辛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便是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现代,依然有那么多难以良好管控的角落。
一张简单的信息汇总表发给一百个人,无论如何说明备注,都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而李兴所做之事的工作量简直难以想象。
并没有非常充足的人手,虽然物资足够但也不敢乱发。
为了此事,李兴在与郭嘉等人商议之后,决定还是两面出击。
一者自上而下,继续做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部落管理的要求,在宏观上做好整体方向的把控。
二者自点即面,由诸葛亮、法正等人牵头,抽调了大量的能臣干吏和百家之人,组成了数支督导组,自东往西,一个个部落过。
每到一处便全面开展调研座谈,了解情况,将收集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上报,与当地官员、居民等共同协商解决。
针对部落自身的实际情况,深耕管理、个性施策,逐步让部落的管理发展走上正轨。